焦點
-
全核5GHz+對應12相IR數位供電、GIGABYTE Z390 AORUS MASTER強勢駕臨
隨著Intel第9代處理器的發布,配套的新晶片組Z390也同步登場,當然可見的就是各大主機板廠也都紛紛推出對應的版本,相較於Intel前作Z370來說,Z390加入了Intel Wireless-AC(CNVi)技術與原生的USB 3.1 Gen2,可完美支援最新的Intel第9代處理器以及更強的超頻性;這次的Z390系列報導要先來介紹的就是由GIGABYTE推出的對應版本–「Z390 AORUS MASTER」。 別意外,這次GIGABYTE在產品的型號命名上做了改變,以往常用的GAMING 3/5/7/9將變更成XTREME、MASTER、ULTRA、PRO、ELITE等,對於玩家來說是不是比較好記?這個就見仁見智,不過小編倒是認為,新的命名比較有氣勢一點囉!好啦,廢話不多說,直接來開箱吧! 這次率先收到的是AORUS系列的MASTER這片Z390主機板,對應等級應該是原先定位的GAMING 7,事實上從官網中就可以發現,現有推出的AORUS系列僅有3款,分別為MASTER、PRO WiFi、ELITE,另外還有GIGABYTE GAMING系列的Z390 M GAMING、Z390 GAMING X以及Z390 UD,總共6款版本,相信過不了多久,完整齊備的Z390全系列就都會一一登場供玩家選擇。 這次的Z390 AORUS MASTER在彩盒的包裝上就相當用心了,除了斗大清楚的型號字樣外,LOL世界冠軍Toyz的大人像帥照直接印在彩盒上,戰隊G-Rex跟親筆簽名也通通都有,直接代言了!2倍銅的PCB設計(2盎司純銅電路板內層設計)以及各項特色也都通通化作小圖示直接標在彩盒上面,讓玩家可以一眼就看到諸多特色,這包括了採用了12+2相的供電設計、ESS SABRE HIFI、GAMING ViBes、Intel 802.11ac、WAVE 2、RGB FUSION、Smart Fan 5等多項獨家技術等。 打開包裝盒可以看到底下採用了靜電袋包裝的Z390主機板,翻開主機板底下還有一層,堆放了許多樣的附件,除了基本的驅動光碟以及使用手冊之外,還提供了一大張AORUS信仰貼紙,隨玩家看想要怎麼貼都行,另外更多的是對應主機板功能的小附件,如RGB連接線、溫度感溫線等等,算是廠商端的貼心配置了。 接下來就是主角上場了,GIGABYTE Z390 AORUS MASTER正式登場;第一眼的感覺應該是覺得整體呈現沉穩內斂的味道,特別是左上角的紅色音響級專用薄膜電容凸顯整片板子黑銀色調的質感,顯示出主機板本身採黑色PCB底色搭配各部位的銀色散熱片來統一整體的設計風格。 為了對應Intel最新的第9代處理器,在供電設計的部分採用了12+2相IR數位供電,輔以PowIRstage電晶體,而且在CPU的供電上使用了8+8-Pin設計,並透過配置在四周MOSFET上面的Fins-Array堆疊式鰭片散熱片與直觸式熱導管設計,搭配底下5 W/mK高導熱係數導熱墊以及散熱背板,讓整體的散熱性能達到最佳化,這對於想要超頻的玩家可是有相當大的助力。 DDR4記憶體的插槽則是提供了4組,而且通通都是金屬裝甲版本,目前支援最大至64GB,並提供了XMP支援,最高可支援至4266MHz(需要記憶體本身有支援),底下還提供了一顆OC按鈕,讓玩家可以一鍵超頻,超方便! 擴充性的部分可以看到MASTER上面提供了3組的PCIe插槽以及3組的M.2插槽,PCIe插槽都提供了金屬裝甲設計,當然M.2上面更是做了散熱強化,看看這散熱裝甲的厚度就可以知道,玩家可以不用擔心SSD的散熱問題了。另外,提供的3組M.2插槽都是支援PCIe Gen3 x4架構,讓玩家在使用SSD固態硬碟的支援性上得到高速的頻寬,讀寫速度大幅提升。 Z390晶片組上方則是配置了大片的散熱片,除了有支援RGB燈效外,斗大的老鷹頭Logo可是信仰指標呢!位於下方的SATA插槽則是提供了多達6組,可支援RAID 0/1/5/10等磁碟陣列模式。 音效方面則是採用了Realtek ALC1220-VB晶片並搭配ESS SABRE DAC晶片,並配置了Nichicon Fine Gold音響級專用電容4顆Hi-Fi等級的WIMA薄膜電容來做音場效果的強化,可提供7.1聲道輸出與劇院般的音質表現;網路部分則是透過Z390特色,CNVi無線技術搭配配置的Intel Wireless-AC 9560無線模組,支援802.11ac 2.4Ghz/5Ghz雙頻、160MHz頻寬、MU-MIMO,最高速度可達1.73Gbps,並整合藍牙5.0技術,真的很不錯。 I/O背板的部分同樣採用了整體設計,提供了玩家相當完整的輸出連接,包括了Power、Clear CMOS按鈕以及2T2R天線模組連接埠,HDMI 1.4x1、USB 3.1 Gen2 Type-A插槽x3、Type-C插槽x1,USB 3.1 Gen1插槽x2、USB 2.0插槽x4、RJ-45、S/PDIF光纖與5個鍍金音源接頭等,當然,代表性的AORUS Logo也同樣的有在上面幫大家加持一下信仰。 在主機板的最下面一排可以看到有各項I/O連接設計,包括了提供多組的風扇插座以及Reset鍵、BIOS切換DIP、RGB 5V/12V插座各2組、前置USB連接埠等等,當然也還可以看到板子上還提供了Debug燈設計,翻轉過來看背面的話,更可以發現特別加裝了一整片大面積的金屬背板,不僅讓整體的質感提升外,在散熱效果上也有加強的作用。 在Z390 AORUS MASTER上頭可以看到開機時的RGB燈效相當不錯,因為這次官方提供了比以往產品更多的可客製化LED燈,更讓玩家擁有更全面的LED燈控制權,只要透過專屬的RGB FUSION程式就能根據或依照玩家需求/偏好來自行調整或操控主機板上所有的LED燈效變化,直接實現多區多彩的燈光特色,尤其特別的是,在RG FUSION程式中的RGB Fusion APP,讓玩家可以透過手機等手持裝置就能一手掌控RGB燈效變化,就算不使用鍵盤、滑鼠來操控,也能輕鬆開啟多彩電競功能,隨時都能Lan-Party。 MASTER上頭設置在I/O埠上方、晶片組散熱片上方以及音效裝置區域都能夠發光,必須說,這次的RGB燈效相當多變,而且不是點狀式LED光源模式,獨特的各項燈效律動,真的質感大加分、信仰值提升許多。 這款Z390 AORUS MASTER算是GIGABYTE在Z390系列中首發的第一片版本,就上面的配置與用料、加上諸多獨特的設計,不難看出官方對這片主機板的期許相當高,事實上從整體的設計來看,應該也沒有讓大家失望,不論是採用了12相IR數位供電,還是獨家的Fins-Array堆疊式散熱鰭片+直觸式熱導管、RGB Fusion、支援高達4266MHz的DDR4、PCIe防護裝甲、M.2插槽的金屬裝甲、Intel CNVi 802.11ac Wave2無線網路、ALC1220-VB音效晶片+ESS 9118 SABRE DAC、Intel GigaLAN、Smart Fan 5等等,都再再強調了這款Z390 MASTER的與眾不同,當然,加入了2盎司純銅電路板設計也讓整體的穩定度提升,輕鬆就能達到宣示的全核5GHz+目標。 面對Intel即將全面上市的第9代處理器蓄勢待發的情況下,選擇一片可以應對現有第8代處理器、支援最新第9代處理器的Z390主機板肯定是玩家的新主流,這款由GIGABYTE推出的Z390 AORUS MASTER相信在眾多Z390主機板行列中也是佼佼者,在接下來不久的效能解禁時,也將為大家一一揭露搭配上最新Intel Core i9-9900K的絕佳效能表現,敬請期待。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www.gigabyte.tw
-
Razer Phone 2震撼登場!開啟手機旗艦與電競雙模式的完美結合
Razer(雷蛇)去年率先眾多手機廠、先一步推出了首款Razer Phone電競手機,可以說是為電競玩家和Razer粉絲掀起一波高潮!當初誰會想到Razer從PC周邊配備起家、到後來推出受市場好評的Razer Blade系列電競筆電,甚至會再推出Razer Phone電競手機呢。無論如何,Razer此舉也帶動了電競手機的市場,引領了其他廠商也陸續推出自家的電競手機一同帶動市場潮流,但Razer可不僅僅只是推出一代版本,終於期待已久的第二代新品正式登場。 今日(10/11)官方正式發表Razer Phone 2二代電競手機,誓言將維持電競手機王者的寶座,處理器採用目前主流的高通驍龍845、螢幕尺寸仍舊是維持5.7吋大小、記憶體為8G+64GB(可透過microSD擴充儲存容量)、雙鏡頭拍攝功能、獨特設計的音效環繞喇叭功能等,整體配備皆為目前一時之選。PCDIY!也搶在上市初期幫玩家們搶先開箱,快速帶大家一覽Razer Phone 2的廬山真面目吧! 在看手機前先來看看手機的其他配件吧! 接下來看看手機本身吧! 另外,這一次Razer Phone 2也加入IP67防水防塵功能,避免意外發生。 同時,Razer表示二代Razer Phone 2這一次採用Sony的IMS感應器和圖像穩定,可以為照相帶來更好的畫面。 從第一代就最為人所知的120Hz超高螢幕更新率仍是第二代的亮點之一,也讓Razer Phone 2維持目前市面上唯一具備此規格的智慧手機。 5.7吋的手機其實在目前市面上來說,算是目前旗艦機的標準大小,不過小編握在手中總是覺得Razer Phone 2好大隻!細想以後才發現,原來是手機上下還有正面前置環繞喇叭的關係。 除此之外,Razer Phone 2的喇叭具備24-Bit DAC輸出,並支援Dolby Digital 5.1環繞音效,不管是玩遊戲還是看影片,體驗都超級讚! 另外也將Razer Phone 2拿來聽音樂試試看,測試的是「Stampede Remix」,以喇叭直接輸出的表現來說,重低音的頓點非常清晰,而且即使將喇叭開到最大,也不至於出現聲音破掉的狀況。 身為電競手機的代表,免不了的一定要提到這次Razer Phone 2搭載的硬體規格,各個都是高階旗艦機的代表硬體阿!(再度呼應旗艦/電競的主題) 記憶體方面則是維持8GB版本,機身內建的儲存空間為64GB,最高可藉由SD記憶卡擴充至2TB。網路連線方面Razer Phone 2支援Gigabit LTE網路,比一般網路還要快20%。支援MIMO技術,天線組為2x2配置。藍牙版本則是使用最新的Bluetooth 5.0,並且支援NFC。 針對Razer Phone 2的電競體驗,Razer特別為其設計Vapor Chamber Cooling散熱設計,比起單純的散熱導管設計,但內建的大面積散熱片,仍然能讓手機本身的溫度不容易過熱。 以小編測試的結果來說,連續10分鐘在高畫質下玩《黑色沙漠Mobile》,Razer Phone 2不同一般手機會出現幾乎燙手的溫度,整體溫度控制在體感溫度約30~40度,僅有溫暖的程度。且高溫的部分集中在手機上半部,單純長時間直立使用的話,手機下半部手握位置不易感受到溫度上升。 除了高階硬體和散熱功能的輔助以外,Razer Phone 2也在軟體上針對電競作了強化和輔助體驗。 軟體方面,Razer Phone 2目前採用的軟體版本是Android 8.1版本,日後將更新至最新版Android 9.0。 從簡短的測試中,小編認為雖然Razer Phone 2在外型上可能沒有太多的變化,但內部的改變卻帶來巨大的改變,單單在120Hz螢幕更新這點上目前市場就無人能敵,是唯一的代表。而針對電競和旗艦體驗上,無論是硬體規格的升級,加上採用大面積散熱片的Vapor Chamber Cooling散熱系統,為手遊電競體驗帶來更舒適的體驗,同時,正面環繞喇叭的硬體提升,也讓遊戲的音效輸出更加震撼。 另外,RGB燈效的到來更是錦上添花,雖然僅背面商標部分亮燈,但當你在用Razer Phone 2玩手機,可以想像其他路人都在目不轉睛地看著背面的發光圖案,實在是有一種94爽的炫耀感覺XD!(被聚焦、瞬間變網紅的Fu~) 最後,小編開完箱的感覺是,這款Razer Phone 2可以早點上市嗎?第一代國內並沒有開賣,但是這第二代可是會在國內銷售的呢,雖然目前市面上已經陸續出現了許多電競手機新選擇,但身為搶先在這個市場領域上開啟第一槍的Razer,Razer Phone 2的到來等於再度站穩電競手機的地位。(效能部分要等官方正式上市後才能公布,大家敬請期待吧!)
-
雲端串流遊戲是未來?Microsoft和Google相繼參戰
許多科技公司和遊戲廠商相信「雲端串流」是下世代遊戲的未來,包含Nintendo Switch目前也已經有兩款採用雲端串遊的遊戲(《惡靈古堡7:生化危機》和《刺客教條:奧德賽》)。現在,Microsoft的Xbox One和Google也相繼加入這場戰局。 Microsoft其實早在今年的E3 2018上就已經透露過雲端串流遊戲的計畫,將會透過伺服器負責遊戲所需運算,再將內容藉由網路串流的方式傳輸到不同的裝置上,讓玩家能不受硬體限制。目前Project xCloud的測試已經開始展開,透過藍牙連線讓Xbox One搖桿和配對的手機或平板電腦遊玩,另外也可以使用虛擬的觸控搖桿(官方特別強調會盡量讓小螢幕也能有大操控)。 Project xCloud將藉由特製的PC/Xbox One「Blade」伺服器進行運算,並且透過微軟在全球140個國家建置的Azure資料中心提供串流服務,玩家將可以透過現行的4G網路和未來的5G網路進行串流。當前的測試頻寬為10Mbps。(不過該資料中心目前台灣貌似是尚未建置阿QQ)。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V_xrisMko 不同於Microsoft利用行動裝置作為雲端串流的平台,Google的做法是利用自家的Chrome瀏覽器,早前小編曾為大家報導過「Google的目標是希望能讓玩家使用Chrome就能玩《巫師3》。」從最近在國外媒體Kotaku進行的測試來看,結果看來還不錯。 測試使用的遊戲是目前當紅的《刺客教條:奧德賽》,國外的測試人員使用的是2013年版本的Macbook Air,他使用的網路頻寬是25Mbps和70Mbps兩種環境。根據該測試人員的回饋,他認為Google達到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兩種環境的測試,都達到超低延遲的結果。不過,他也承認,他無法在遊戲中達到60fps的水準,而且似乎也沒有畫質設定的選項。 不過,必須考量的一點是,Google的Project Stream是使用網頁瀏覽器來串流的,有這樣的心理建設之後,就會覺得能有這樣的表現已經很不錯,畢竟是用瀏覽器在玩3A級遊戲啊! 相信到這個時候,大家應該都跟小編一樣想問這個問題吧!目前各家廠商和科技公司都是這麼認為的,至少這可以被認定是當前遊戲的「時代潮流」,Nintendo Switch進行的兩款遊戲測試,其實就各方面來說都是在對這項新的遊玩體驗進行玩家回饋,但這麼做的付費方法是什麼?月(年)租費。以Nintendo Switch的兩款遊戲來說,都是以購買「季票」的方式遊玩,購買以後可以在限定天數內遊玩遊戲,時間到了以後如果要繼續玩,就必須另外購買季票。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feKJzRS9V8 ▲《惡靈古堡7:生化危機》Nintendo Switch官方宣傳片,採季票遊玩制,和雲端版《刺客教條:奧德賽》相同。 這不禁讓小編想起Microsoft和Google最近陸續推出的套餐月租費服務,也就是Xbox All Access和Google One,或許有可能就是未來整合到串流遊戲的付費方法。 Xbox All Access是Microsoft讓玩家以月租費的方式,以每月固定的金額獲得包含主機(連續付費兩年)、Xbox One Pass、金會員等軟硬體服務的組合包;Google One則是Google旗下服務的整合和空間升級,尤其是Google Drive、Google Photo和Gmail三種服務。 在Project xCloud和Project Streaming開始進行測試的當下,未來或許有可能就會是將該串流服務整合在這兩項服務中,讓玩家們可以有完整的使用,Microsoft陣營的玩家可以利用Xbox All Access在自家使用主機遊玩,出外以後就可以串流到行動裝置繼續玩;Google則是讓玩家可以直接對Project Streaming的串流遊戲進行畫面截圖或錄影,並且直接儲存在Google One空間中等等,可能的變化性很高。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還必須考量到玩家的網路頻寬速度,以目前上述兩家的測試標準來看,普遍應該都需要至少10 Mbps的速度才能穩定的傳輸,更穩定的話就至少要20 Mbps或25 Mbps了。另外一個重點就是上述兩個串流平台必須登陸台灣才行,以目前來說,小編今天已經收到Google One可以升級的信件通知了,至於Xbox All Access目前則是尚未看到有要在台灣推出的消息,只能靜觀其變。 無論如何,隨著5G的到來,雲端串流遊戲或許真的有可能變成下世代新遊戲體驗,雖然還有段時間和距離需克服,但勢必是會到來的。以後就會看到人手一支手機/平板然後在玩《巫師3》阿、《決勝時刻》阿這些遊戲了XD!
-
【Intel第9代處理器發表】Intel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第9代Core i9-9900K與Z390晶片亮相,聯袂全新Core X系列與Xeon W處理器發表,記者會現場直擊
為不讓AMD專美於前,Intel選擇於10月8日晚上10點發表三顆處理器。第一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最新Core i9-9900K處理器,並號稱是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預計10月19日出貨。第二,就是專門為頂級內容創作(content creation)平台所設計的Intel Core X系列處理器,將於11月上市!第三,就是全新intel Xeon W-3175X處理器,是專門針對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與應用的28核心工作站處理器,將於12月出貨! 全新的Intel第九代Core處理器,共有三款,分別是i5-9600K、i7-9700K、i9-9900K,提供遊戲玩家快速且身歷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具備8核心、16執行緒,高達5.0GHz的單核心Turbo頻率,和16MB的智慧快取記憶體。 Intel第九代Core處理器的特色如下: ● 在三種最受歡迎的PC遊戲(LOL ,PUBG, CS:GO)中,可達到220 FPS(幀率) ● 採用Intel Turbo Boost Technology 2.0,可提供5.0GHz單核心頻率,與上一代相比,可高出10%的FPS(幀率)。跟3年前的PC相比,幀率提升更高達37%。遊戲玩家最愛! ● 邊玩遊戲邊轉碼、串流更流暢。比上一代快11%的遊戲效能,比3年前PC快41%。直播主最愛! ● 使用Adobe Premiere進行影片編輯,比上一代PC快34%,比3年前PC快97%。影音創作者最愛! ● 跟上代相比,整體效能提升15%,比3年前PC快最高40%。 ● 提供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 (Intel XTU)進階版超頻工具,採用釺焊散熱介面材料(STIM),讓這些新CPU有更多的散熱與超頻空間!超頻者最愛! 除了上述的CPU之外,還有7款 Core X系列處理器,包含i7-9800X、i9-9820X、i9-9900X、i9-9920X、i9-9940X、i9-9960X、i9-9980XE,是最具有擴充性的桌上型電腦平台,擁有多核心和I/O相容性。除了上述的CPU之外,Intel還發表全新的Xeon W-3175X工作站處理器,同樣擁有多核心與I/O相容性。這些CPU都基於Intel Mesh(網格)架構,可增加記憶體和I/O頻寬,同時減少延遲。 Core X系列處理器提供8~18核心數。最高檔的處理器擁有18核心/36執行緒、24.75MB的智慧快取記憶體,和平台最多達68個PCIe通道。再搭配最新的Intel Turbo Boost Max Technology 3.0可提供高達4.5GHz的單核心頻率,並具備Intel AVX-512指令的應用程式,可加快平行工作的負載運算效能。 至於Intel Xeon W-3175X處理器,主要就是要對抗AMD二代Ryzen Threadripper的武器,提供28核心/56執行緒、高達4.3GHz單核心Boost頻率,並具有38.5MB智慧快取記憶體。支援最高512GB記憶體,速度達2666MHz,並具備 ECC和標準RAS能力的6通道DDR4記憶體。 Intel Core X處理器預計11月上市!Intel Xeon W-3175X處理器將於12月出貨! 除了簡報之外,記者會現場也展示了採用Intel第九代 Core處理器的各式電競桌機、各家主機板,以及採用Intel Core X或Xeon W的創作者/工作站電腦!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一現場直擊吧! (1) (2) (本篇)
-
【Intel第9代處理器發表】發表前夕,Intel展示第8代Core產品技術與應用成果,記者會現場直擊
為加速桌上型電腦導入最新技術與應用,Intel選擇於10月8日在第九代Core處理器發表之前,搶先展示其第八代Core產品的應用成果。現場展示以AIO(一體成型電腦)來操控智慧家庭的燈光應用,以及搭載Intel Optane Memory對於遊戲加速的成果。 一開始,Intel Desktop Platform Manager Lee Khoon Long先生(簡稱KL)講解Intel在桌上型電腦的策略與聚焦市場,包括Gaming(遊戲)與Creators(創作者),都需要最快效能、反應最快的電腦,來讓他們的遊樂或創作過程,感受到最流暢的體驗。KL表示當今全球有22億玩家,其中有4.89億個PC活躍玩家,今年更有超過3.8億個觀看eSports的粉絲。由此可看出PC市場的發展潛力很大。 此外,在創作者方面,全球數位影音市場在2015年有387.1億美元,預估到了2020年1214.7億美元,成長幅度達4倍。因此Intel 也積極推廣創作者專用 PC,提供更好的效能、更好的顯示品質(畫質更鮮明、解析度更高)、更自然的輸入方式(像是Surface Studio,以筆來輸入,提供自然輸入介面),以及更快速的反應能力(例如搭配Optane Memory來加速)。而近年來,全新的 All-in-One一體機 (一體成型電腦),不僅擁有更大的儲存容量、採用窄邊框觸控大螢幕,吸引到更多創作者選購這類電腦, 簡單來說,全新的All-in-One,目的就是要帶給使用者有更多輸入方式,以及更多與智慧家庭做結合的各式應用,而非只有強調效能而已。KL表示,Intel也將會持續在桌上型電腦領域提供更好的產品,讓消費者享受到最新科技的電腦使用新體驗。 接下來由Platform Technology Manger Lu Chin Chung 先生(簡稱CC)來講解Intel Optane技術。一開始他表示許多新的發明都是偉大的,從最早的電燈,到近年來的電腦、手機、網路,如今這些新的技術與發明,都已經成為當今每天的生活日常。 而Intel走過近50年來創新技術,從1970年發表的1103 1KB DRAM、1971年發表的4004 CPU,到1992年推出PCI介面,1996年導入USB技術,如今在2008年也重新發明的現代化SSD,以提供個人與企業使用。這個技術,就是Intel Optane Technology。 CC表示,由於當今資料爆炸時代,資料的處理必須分門別類,將熱資料(hot data)、暖資料(warm data)、冷資料(cold data)做不同的處理。Intel推出的3D NAND技術,可讓Flash儲存裝置的容量增加,讓cold data 儲存在更小空間的flash cell裡面。至於hot data的處理方式,最快就是放在DRAM來處理,但由於DRAM是揮發性記憶體,又NAND Flash的效能比DRAM相差1000倍。因此Intel Optane Memory就是要縮短DRAM和NAND的效能差距,讓hot data能夠快速從NAND記憶體載入到DRAM。這樣一來,絕對比單純將龐大資料放在機械式的HDD還快。 目前Optane Memory主打消費性市場,而Optane SSD則主打企業伺服器市場。以前者為例,有16GB與32GB的版本,使用者只要一啟用Optane Memory + HDD,效能可以比單純雙磁碟(SSD + HDD)快上2~5倍,甚至高達21倍。尤其對遊戲玩家來說,與其將遊戲的大檔案單純放在HDD上,透過Optane Memory,則可以載入速度更快,平均速度大約快2.6倍,讓玩家能更快速進入遊戲。 CC表示,Optane Memory第一年已經售出300萬支,未來 Optane Memory還會增加新的功能(透過軟體更新),讓其應用更寬廣! 綜合上述的解說,Intel現在不只賣CPU、SSD、Optane技術之外,也將觸角伸至其他應用,包括智慧家庭(現場展示以Alexa語音辨識技術,搭配Intel SST音效技術,來開閉燈泡,或改變燈色)、AIO的應用。 接下來,就等Intel第九代Core處理器的發表吧! (1) (本篇) (2)
-
留點東西給Google發表吧!Pixel 3 XL「領先Google」搶先在香港上市
Google Pixel 3 XL應該是史上最沒有秘密的手機了!還沒上市就已經幾乎完全曝光,不管是外型還是硬體規格,我們都已經略知一二。而就在前天,香港Google商店居然提前「偷跑」,領先全球在香港推出Google Pixel 3 XL實體盒,內容除了手機實機以外,包含其他隨機附贈的耳機、充電線等周邊應有盡有。各位大大們,留點東西讓Google可以在發表會發表嘛XD! 外盒配色上也可以看到Pixel系列經典的2-tones配色設計。(可惜目前為止沒有看到黑白配的設計。) Google表示:「各位~我想發表手機RRRR~」儘管Pixel 3系列到目前為止已經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秘密了,尤其是Pixel 3 XL更是透明。但Google應該還是有些殺手鐧吧!(有吧?)10日凌晨的發表會上應該還是會有些亮點可以期待,應該只剩軟體面的部份可以期待了。
-
有Bug!Windows 10 1809版本更新先Hold住!
Windows 10最新版「十月更新」(版號1809)已經於10月3日(台灣時間)正式推出,該版本帶來許多重要功能,像是能將手機和電腦連動的「你的手機」App、新的螢幕擷取工具、雲端貼圖等等,另外對玩家們來說也包含重要的GeForce RTX系列顯示卡光跡追蹤技術的支援,也在這個Windows版本帶來DXR功能。不過自從更新釋出以後,陸續有許多網友回報出現問題,像是檔案遭無預警移除、CPU使用狀況異常以及電量損耗嚴重等等。 其中最嚴重的問題是檔案無預警被移除。有許多玩家在更新完Windows 10 1809版本後,陸續在社群媒體上表示「自己的檔案被Windows刪掉了!」甚至有使用者在Microsoft官方論壇上表示他被刪除將近220GB大小的檔案,被影響的檔案格式包含文件、音樂和照片。該網友說自己使用Windows系統已經23年了,這些年來所有的重要檔案都在這次的更新被刪除。 這個問題的起因很可能和One Drive雲端硬碟有關,假如使用者將檔案存放在「使用者/(用戶名)」資料夾中,但沒有用One Drive將其備份的話,1809更新會把所有該資料夾中的檔案全數刪除。而且,就算利用Windows 10內建的還原功能,回復到上一個版本也沒辦法將檔案取回。(所以說更新前都要記得先備份!) 另一個問題和Intel的顯示和音效驅動程式有關,假如使用者的電腦是搭載Intel第六代處理器或更新的版本,Windows 10 1809版本將可能讓CPU使用率異常,進而導致電腦電量消耗異常(筆電方面)。目前Microsoft和Intel都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Microsoft甚至在客服支援的頁面中表示,「在Intel推出新的驅動程式更新以前,我們將會針對影響裝置暫時停止Windows 10 1809版本更新推播。」 Windows 10 1809的版本更新目前已經正式推出,不過它並不是自動更新,使用者可以自行手動至電腦的設定頁面中檢查是否有Windows更新,再決定要不要安裝。該版本預計會在10/9時自動幫所有Windows 10使用者下載,但要不要安裝還是交由使用者決定。但就目前來說,建議還是暫時先把該版本更新暫緩,至少需先等待Microsoft將前文所提的問題解決以後再說,但如果你急著要安裝該版本(為了RTX!)的話,這一次真的強烈建議要先把檔案備份好喔!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2018年10月4日 PM17:00[GMT+8]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發表了一篇:「大駭客,中國如何利用微型晶片滲透美國公司(The Big Hack: How China Used a Tiny Chip to Infiltrate U.S. Companies)的專文,裡面提到了Apple(蘋果)、Amazon(亞馬遜)與SuperMicro(美超微)三間公司與駭客的恩怨情仇」 首先,這篇新聞剛出來的時候,全世界沒有什麼人注意到。況且,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是屬於商業媒體,並非真正的科技媒體。不過,由於彭博社是屬於歷史悠久,有一定公信力的媒體,自然也受到相當高的關注。 彭博社所提到的黑客門,被裝所謂的間諜晶片。 所謂的微型晶片,這必須要了解主機板、伺服器運作原理,以及當今半導體製程技術,是否能把含有CPU、DRAM、Ethernet、Flash混合的迷你電腦做成所謂的這種螞蟻尺寸的微型晶片?事實上,筆尖大小的間諜晶片,以目前最高科技的7奈米製成技術,仍然無法微縮做出這樣具備微型電腦功能的筆尖大小之間諜晶片。 況且,即便有此微型晶片,它絕對不是隨便裝在某個地方就能運作的。 而且,在代工主機板的製程上面,以及交貨、驗收、燒機、測試與實機運作過程中,老早就會被發現了。 但藉著全球科技媒體,大家所謂的「抄新聞」,迅速的轉載新聞,卻沒有去檢驗、審視新聞,並去做查證、聯繫原廠檢核的動作,造成了這次的大災難。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提到的三間公司:「Apple(蘋果)、Amazon(亞馬遜)與SuperMicro(美超微)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更間接影響到全球伺服器業者的股價,引爆了中美大戰延伸到高科技產業的遐想」。 其中,遭受到最大打擊的,則是主機板、伺服器大廠SuperMicro(美超微)。 股票在美國NASDAQ上市的SuperMicro(美超微),股票代碼為SMCI。2018年10月5日,台灣凌晨上午,原本股價持平在美金22元左右,突然暴跌,最低跌至美金8.8元,等於在股價最低與最高的時候,股價暴跌超過50%,可見這篇報導的影響之大,重創了這家主機板、伺服器大廠。 根據《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報導,全球超過30家高科技公司,都被一顆只有螞蟻大小的晶片給駭了! 其中更指名,這是根據對政府和企業消息人士的廣泛採訪,中國間諜的攻擊通過破壞美國的技術供應鏈,使包括亞馬遜和蘋果在內的美國公司受到攻擊。 從這段敘述,不難看出,這似乎要挑起中國與美國的恩怨情仇。而且,還指名這是政府和企業採訪消息。 根據《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報導,簡單來說,就是在伺服器製造、生產的過程之中,被有心人士偷裝了間諜晶片,而且指名是SuperMicro,然後這些伺服器,又被賣到了30家美國企業,特別指名是Apple和Amazon。 並明確說明,當安裝並打開伺服器時,間諜晶片改變了作業系統的核心,因此可以接受修改。間諜還可以與攻擊者控制的計算機聯繫,以尋找進一步的指令和代碼。 專文看到這邊,平常有在看007電影的,一定會很好奇,到底是安裝了什麼間諜晶片,這麼厲害? 咦!間諜晶片呢? 不好意思,攝影師拍照的那個筆尖大的晶片,並非真正的間諜晶片。 更怪的,安裝間諜晶片的SuperMicro伺服器主機板呢? 不好意思,那是電腦繪圖的,模擬假設有這種間諜晶片安裝的位置。 更奇妙的,根據對政府和企業消息人士的廣泛採訪,這個政府人士是誰啊?企業消息人士又是誰? 不好意思,這邊沒有交代! 最詭異的,彭博社專文登出之後,專文中講的受害者,紛紛跳出來發表聲明駁斥報導不實。 Apple、Amazon和SuperMicro,全都跳出來發表聲明,表示這篇專文精心編造。 真的是太詭異了!彭博社這篇專文,沒有物證,沒有人證,沒有受害者,專文直指的受害者還表示報導不實、精心編造,你不覺得很詭異嗎?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看到這裡,真的令人滿頭問號驚嘆號了! 根據《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報導,不難發現都是在攻擊SuperMicro這家公司。 不過,熟悉伺服器產業的,應該都知道,現今雲端業者,像是Apple與Amazon,都已經採用客製化伺服器,而不是購買DELL(戴爾)、HP(惠普)、IBM(國際商業機器)或Lenovo(聯想)的品牌伺服器,而是轉向SuperMicro(美超微)這樣伺服器代工廠,來做客製化伺服器。 世界上做客製化伺服器的,知名的除了有SuperMicro(美超微),還有Quanta Cloud Technology(雲達)、Wiwynn(緯穎)、ASUS(華碩)、GIGABYTE(技嘉)或ASRock Rack(永擎)這樣的業者,按照客戶的需求來開發製造客戶要的伺服器。 簡單來說,SuperMicro並不代表全部伺服器業者,Apple和Amazon全部伺服器也並非全都是SuperMicro所供應。 看到這裡,應該越看越奇怪了吧!為什麼獨挑SuperMicro?為什麼點名Apple、Amazon? 為什麼一篇報導會有這麼多的故事性?卻沒有真實的人證、物證,沒有標出具體的人事實地物證,就連裝有間諜晶片的伺服器主機板都是電腦繪圖的,而連間諜晶片也一樣是電腦繪圖的。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撰述的內容,不僅帶有太多故事性,個人描述的色彩文章,而且證據薄弱,實在很難令人信服。而以這麼大的商業媒體報導來說,顯然其專業度令人擔憂啊。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Apple、Amazon與SuperMicro怎麼說吧! 根據Apple發表聲明,表示從SuperMicro買的伺服器,都沒有發現間諜晶片,也沒有任何異常漏洞,整體來說就是駁斥報導不實。 ------------------ ------------------ 2018年10月8日發行的“彭博商業周刊”錯誤地報導蘋果公司在2015年在其網絡上的服務器中發現了“惡意芯片”。正如蘋果公司在過去12個月中向彭博社的記者和編輯反复解釋的那樣,這些說法並不屬實。 在他們的故事發布之前,Apple向Bloomberg Businessweek提供了以下聲明: 在過去的一年中,彭博曾多次與我們聯繫,聲稱有時涉及到Apple的安全事件,有時模糊,有時甚至是精心設計。每次,我們都會根據他們的詢問進行嚴格的內部調查,每次我們都沒有找到任何證據來支持他們。我們在記錄中反复並持續地提供事實回應,幾乎駁斥了彭博相關蘋果故事的每個方面。 在此我們可以非常清楚:Apple從來沒有發現任何服務器中故意植入的惡意芯片,“硬件操縱”或漏洞。Apple從未與FBI或任何其他機構就此類事件進行任何联系。我們不知道聯邦調查局有任何調查,也沒有我們在執法方面的聯繫。 為回應彭博社最新版本的敘述,我們提出以下事實:Siri和Topsy從不共享服務器; Siri從未部署在Super Micro銷售給我們的服務器上; Topsy數據僅限於2,000台Super Micro服務器,而不是7,000台。這些服務器都沒有被發現持有惡意芯片。 實際上,在Apple投入生產服務器之前,他們會檢查安全漏洞,並使用最新的保護措施更新所有固件和軟件。當我們根據我們的標準程序更新固件和軟件時,我們沒有發現我們從Super Micro購買的服務器中的任何異常漏洞。我們深感失望的是,在與我們打交道時,彭博的記者並未對他們或他們的消息來源可能是錯誤或誤導的可能性持開放態度。我們最好的猜測是,他們的故事與先前報導的2016年事件相混淆,我們在其中一個實驗室的單個Super Micro服務器上發現了受感染的驅動程序。這次一次性事件被認定為偶然事件而非針對Apple的針對性攻擊。 雖然沒有聲稱涉及客戶數據,但我們認真對待這些指控,我們希望用戶知道我們盡一切可能保護他們委託給我們的個人信息。我們也希望他們知道彭博社報導的關於Apple的內容是不准確的。 Apple始終相信對我們處理和保護數據的方式保持透明。如果彭博社報導過這樣的事件,我們將會提出這個問題,我們會與執法部門密切合作。Apple工程師定期進行嚴格的安全檢查,以確保我們的系統安全。我們知道安全是一場無休止的競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斷強化我們的系統來應對那些想要竊取我們數據的日益成熟的黑客和網絡犯罪分子。 已發布的“商業周刊”報導稱,蘋果公司“向聯邦調查局報告了這一事件,但保留了有關其嚴密控制的內容的詳細信息,甚至是內部信息。”2017年11月,在我們首次提出這一指控後,我們提供了以下信息:布隆伯格作為冗長而詳細的記錄回應的一部分。它首先解決了他們的記者關於所謂的內部調查的未經證實的主張: (1)儘管多個團隊和組織進行了多次討論,但Apple沒有人聽說過這項調查。“商業周刊”拒絕向我們提供任何信息,以追踪所謂的訴訟程序或調查結果。他們也沒有表現出對據稱被規避的標準程序的任何理解。 (2)沒有一個蘋果公司曾向聯邦調查局提出這樣的事情,我們從來沒有聽過FBI關於此類調查的事情 - 更不用說試圖限制它了。 (3)在今天早上Bloomberg Television的一次露面中,記者Jordan Robertson進一步宣稱了所謂的惡意芯片發現,他說:“在Apple的案例中,我們的理解是,它是對某些有問題的服務器的隨機抽查,導致這種檢測。” (4)正如我們之前告知彭博社的,這完全是不真實的。Apple從未在我們的服務器中發現過惡意芯片。 最後,回應自“商業周刊”發布故事以來我們從其他新聞機構收到的問題,我們不受任何形式的禁令或其他保密義務的約束。 根據Amazon發表聲明,表示在任何時候,過去或現在,我們都沒有在任何元素或亞馬遜系統的SuperMicro主板中發現與修改的硬件或惡意芯片有關的任何問題。我們也沒有與政府進行調查。整體來說就是駁斥報導精心編造。 ------------------ ------------------ 今天,“彭博商業周刊”發表了一篇報導,聲稱AWS在2015年亞馬遜收購Elemental時,意識到Elemental Media硬件中的SuperMicro主板中已修改的硬件或惡意芯片,以及亞馬遜知道AWS中國區域的改進硬件或芯片。 正如我們在過去幾個月多次與彭博商業周刊分享的那樣,這是不真實的。在任何時候,過去或現在,我們都沒有在任何元素或亞馬遜系統的SuperMicro主板中發現與修改的硬件或惡意芯片有關的任何問題。我們也沒有與政府進行調查。 這篇文章有很多不准確之處,因為它與亞馬遜有關,他們很難計算。我們在這裡僅舉幾個例子。首先,當亞馬遜考慮收購元素時,我們對自己的安全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盡職調查,並委託一家外部安全公司為我們進行安全評估。該報告未發現修改後的芯片或硬件存在任何問題。與大多數這些審核一樣,它提供了一些建議的修復區域,我們在收購完成之前修復了所有關鍵問題。這是委託的唯一外部安全報告。彭博確實從未見過我們委託的安全報告或任何其他報告(並且拒絕與我們分享任何據稱的其他報告的任何細節)。 該文章還聲稱,在了解了Elemental服務器中的硬件修改和惡意芯片後,我們對SuperMicro主板進行了全網審計,並在北京數據中心發現了惡意芯片。這種說法同樣是不真實的。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原因是我們從未在Elemental服務器中找到修改過的硬件或惡意芯片。除此之外,我們從未在任何數據中心的服務器中找到修改過的硬件或惡意芯片。而且,我們將中國的硬件和數據中心賣給我們的合作夥伴Sinnet,因為我們想擺脫SuperMicro服務器是荒謬的。自從我們在中國推出以來,Sinnet一直在運營這些數據中心,他們從一開始就擁有這些數據中心, 亞馬遜在我們的供應鏈中採用嚴格的安全標準 - 在投入生產之前調查所有硬件和軟件,並在內部和我們的供應鏈合作夥伴進行定期安全審核。我們通過為處理器,服務器,存儲系統和網絡設備等關鍵組件實施自己的硬件設計,進一步加強了我們的安全態勢。 安全始終是我們的首要任務。AWS受到世界上許多風險最敏感的組織的信任,正是因為我們已經證明了這種堅定不移的承諾,即將其安全性放在首位。我們始終對客戶面臨的潛在威脅保持警惕,我們會採取迅速果斷的行動,在發現這些威脅時對其進行解決。 首席信息安全官Steve Schmidt ------------------ ------------------ 美超微(SMCI)是企業計算,存儲,網絡解決方案和綠色計算技術的全球領導者,強烈駁斥其向客戶銷售的服務器包含惡意微芯片的報告這些系統的主板。 在今天的一篇文章中,據稱銷售給某些客戶的Supermicro主板在2015年的主板上含有惡意芯片.Supermicro從未發現任何惡意芯片,也未被任何客戶告知此類芯片已被發現。 文章中提到的每家公司(Supermicro,Apple,亞馬遜和元素)都發表了強烈聲明否認了這些說法: 蘋果公司在CNBC上表示,“我們深感失望的是,在與我們打交道時,彭博的記者們並未對他們或他們的消息來源可能是錯誤或誤導的可能性持開放態度。我們最好的猜測是,他們的故事與先前報導的2016年事件相混淆,我們在其中一個實驗室的單個Supermicro服務器上發現了受感染的驅動程序。這次一次性事件被認定是偶然的,而不是針對蘋果的有針對性的攻擊。“ 亞馬遜網絡服務首席信息安全官史蒂夫施密特表示,“由於我們在過去幾個月多次與彭博商業周刊分享,過去或現在,我們曾經發現任何與修改過的硬件或惡意芯片相關的問題。任何元素或亞馬遜系統中的超微主板。“ 對於所謂的索賠,任何國內或國外政府機構從未聯繫過Supermicro。 Supermicro非常重視所有安全聲明,並不斷投資其產品的安全功能。在中國製造主板並非Supermicro獨有,是一種標準的行業慣例。幾乎所有系統供應商都使用相同的合同製造商。Supermicro對每個合同製造商進行認證和認證,並定期檢查其設施和流程。 由於最近剛好是中美大戰,從經濟、政治到軍事全面衝突,可以說衝突正在升溫當中。現在,突然就冒出了《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這篇專文,以及Apple(蘋果)、Amazon(亞馬遜)與SuperMicro(美超微)三間公司跳出來發表聲明反駁報導不實。 有可能這麼簡單嗎?報導的背後,是否有更大的陰謀?所以,老人家常說:「大人的世界很複雜的啊!」你說是不是? 然而,大家有聽過「海濤法師」嗎?只有海濤能超越海濤!海濤法師,前陣子因為呼籲信徒,若撞見老公與小三在啪啪啪,要當作是「假的」,告訴自己「我的眼睛業障重」。 看到這樣的新聞,「彭博社」與「Apple、Amazon、SuperMicro」說法南轅北轍,很多東西都兜不起來,而且沒有具體的人證、物證,人事實地物證據都不夠充分,就連間諜晶片都是電腦繪圖,這叫人怎麼不起疑竇?是否要當作是「假的」?告訴自己「我的眼睛業障重」呢? 「Apple、Amazon、SuperMicro」與「彭博社」,你會相信誰呢?真理會越辯越明的! 看到《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的這篇專文,引發的科技世界海嘯,只能說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啊!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掰掰「802.11ax」!哈囉「Wi-Fi 6」
別緊張!最新最快的Wi-Fi標準802.11ax並不是要消失了,而是要改名了。Wi-Fi聯盟近期表示,為了讓普羅大眾能更方便的了解Wi-Fi標準,未來(和歷年)的Wi-Fi標準將不再以「802.11xx」的方式推出,而是將改為「Wi-Fi+版本號碼」的形式。 相信大家在購買Wi-Fi路由器或是任何可使用Wi-Fi無線網路時,一定都會研究一下該裝置支援的Wi-Fi標準有哪些,從早期的802.11a/b/g到後來的n、目前的802.11ac,也顯示出了Wi-Fi的演進過程,而現階段最新的標準則是「802.11ax」也即將全面的推出到市場上。就常研讀這類標準或是稍有了解的玩家們來說,這些數字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標準新舊以及速度,但對於一般大眾來說,可能就不是這麼直覺了。 有鑑於此,在無線網路連接技術標準有指標地位的Wi-Fi聯盟(Wi-Fi Alliance)打算將這些容易令人困擾的數字組合取消,改成用更直覺的版本代號取代。也就是說,1999年推出的「802.11b」和同年後來推出的「802.11a」未來將以「Wi-Fi 1」和「Wi-Fi 2」的形式推廣,2003年的「802.11g」將改為「Wi-Fi 3」、2009年的「802.11n」改為「Wi-Fi 4」、2014年的「802.11ac」改為「Wi-Fi 5」,而即將在明年陸續推出的新標準「802.11ax」則將改為「Wi-Fi 6」。理論上這麼做會讓一般消費者更了解哪一個版本是最快最新的,數字越大當然越快,且能支援舊版本。 WI-Fi聯盟希望未來各科技產品廠商都能開始陸續使用這項新的推廣模式,這件事會有其難度,雖然以Wi-Fi聯盟在業界的地位來說,如果它們願意這樣改進,相信和科技廠商們之間已經達成一定的共識。但問題是在於一般的消費者要如何馬上體會到這樣的改變,Wi-Fi聯盟營銷主管凱文(Kevin Robinson)說:「我們期望這項新的改變能夠被普遍接受,當然,這不是一件馬上就能達成的目標,不過,業界將會朝向這個新的命名模式前進,最終消費者和整個業界都會得利於這項新改變的。」他同時也表示業界在這項新的命名討論上其實非常「透明化」,參與討論的成員們對彼此也很熱衷,所以他認為對於這項改變,業界應該都有意識到Wi-Fi聯盟的想法。 「聯盟不會強迫讓任何刻意改變,不過我們還是希望新的命名邏輯能夠在業界中達成共識,並且同步開始改變,才不會導致消費者看到『802.11ac』和『Wi-Fi 5』同時出現的困擾。」Wi-Fi聯盟認為這項改變最快會從明年的「Wi-Fi 6」開始推廣,也就是802.11ax。 目前來說,已經明確表態將跟隨的路由器廠商是Netgear,它們相信「這麼做將有助於幫助消費者理解不同Wi-Fi標準之前的差異和新舊,其他的路由器廠商目前則是尚未直接表態。不過整體來說,小編認為這項改變是件好事,改變期間勢必會有段陣痛期,但對於未來來說是好的。
-
Surface Headphones藍牙耳機驚喜現身:13段降噪等級和支援Cortana語音助理
Microsoft今天發表了新款Surface系列筆電,全新霧面黑新色可是吸引許多玩家目光,但這還不是最讓人驚豔的,因為Microsoft還出乎意料的發表了新的產品線:「Surface Headphones」無線藍牙頭戴式耳機。現在是走向全套式Surface產品概念了嗎? 新發表的Surface Headphones是一款具降噪功能的藍牙耳機,Microsoft表示它們的工程師花了三年才好不容易打造出這款全新的耳機,誓言要讓聽者感受到更聰明的聆聽體驗。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e_ZYtfsZg 先從外型上來講吧!Surface Headphones一走Surface系列產品的簡潔,雖然材質設計選用的是塑膠,但配色上使用銀灰的乾淨配色,質感上反而添加一份精品感。而且也因為材質是塑膠的緣故,使得耳機上架的彈性十足,也讓Surface Headphones的重量變得非常輕巧,僅290克,不管是要長期配戴還是攜帶都很方便舒適。 硬體上,耳機採用40 mm Free Edge驅動單體,高低音頻範圍則是介於20 – 20kHz,連接埠和充電線採USB-C作為連接,同時具備3.5 mm耳機孔,可插入音源線做為有線耳機使用。作業系統支援Windows 10、Mac、iOS、和Android,從基本的硬體規格來看算是十分中規中矩的配置。(是說耳機都搭載USB-C了,為什麼Surface新筆電不跟進一下XD!) Surface Headphones的左右耳罩上另有玄機,大部分集中在左側耳罩,像是支援觸控手勢,例如輕觸可播放/暫停音樂、雙次觸碰可切換下一首歌等等,另外左耳罩上也有獨立的麥克風靜音鍵。 比較特殊的一點是在於兩側耳罩的「轉環」上,右耳罩的轉輪主要是可以直接控制音量,這點不是最有趣的,有趣的是左耳罩的轉輪。一開始就有說過Surface Headphones是一款「降噪」耳機,左耳罩的轉輪就是讓玩家在使用時可以自由調整降噪等級,而且令人感到驚艷的是它的客製化程度。當前多數的降噪耳機雖然可以讓使用者在使用時自由選擇關閉或開啟,甚至有可能完全不讓使用者控制;但Surface Headphones卻提供多達13段的降噪等級,可自由選擇是要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呢、還是要和外界保有一點聯繫。這點很特殊,也滿智慧的! 但更智慧的其實是Cortana。Surface Headphones主打的是「更智慧的聆聽體驗」,因此,身為Surface系列的產品之一,Cortana語音助理的支援當然不會少,在和電腦或行動裝置配對後,藉由長按左耳罩即可呼叫Cortana(或是直接喊「Hey, Cortana!」也可以)詢問事項,Cortana會在耳機中直接出聲,若是有開啟配對裝置的話,也會在該裝置中顯示詳細資訊。 Microsoft突然來湊了耳機這一咖實在讓人始料未及,Surface Headphones是否有機會出線成黑馬還有待時間觀察,如果單就外型上來看,其實Surface Headphones並不差,且基本的規格也和其他類似的降噪藍牙耳機大致相同,但13段的降噪等級客製和Cortana支援則是別具特色。 Surface Headphones的建議售價為350美元,上市時間預計會在聖誕節期間,想體驗一下這款耳機的話,那當聖誕禮物買給自己犒賞一下也不錯。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